相關影片
感謝大同國中提供影片
原住民泰雅族(高山民族)飲食文化~主食—小米 作者:楊金富、楊淑貞老師
- 原住民的食物來源
原住民泰雅族(高山民族)早期生活於高山地區,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食物來源:(1)種植穀物。(2)採集(野菜)。(3)狩(漁)獵。(4)其他。原住民族可以說是大自然的天之嬌子,並懂得運用大自然的時序與大自然共融共存,可謂達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
大自然給了原住民豐富的天然資源,透過「水、空氣、陽光」的滋潤,給予高山原住民豐盛的自然產物。融入及穿梭在映曦眼簾的林象裡,享受著大自然的粉多精,並豐富著天之嬌子的心靈。
大地給予原住民的產物,簡略說明如后:
- 穀物類食物(主食):小米(trakis)、芋頭(sehuy)、山藥(sakuw)、地瓜(ngahi)…等。
- 採集類食物(副食):龍葵(wasiq)、山筒篙(yahuw)、昭和草(sina)、紫背草(yumul)…等。
- 參、狩(漁)獵食物(動物蛋白質):水(梅花)鹿(bqanux)、山豬(bzyok)、山羊(mit)、山羌(para)…等路上之大小型哺乳類動物及水中生物(魚蝦【qulih/kmagang】…等)。
- 其他:(1)配料食材—赤蔥(tana)、山胡椒(maqaw)…等。(2)魚肉醃製類食物(tmmyan)。
- 小米(trakis)對泰雅族人的重要性:
- 小米播種祭(sm’atu)的意義:sm’atu 為族人一年開始工作的意思, sm’atu’ tmubux 的意思為播種並覆以土壤,也為開始播種之意。此祭典是在每年播種小米、玉米之前,大家為祈求豐收而舉行的祭典。其二為代表本社群新一年的開始。對整年度的工作是一個正式的開始。
- 小米播種祭(sm’atu)的時間(約1~2月間):各部族與社群間也會因為所處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部落間常以山櫻花開花時間的始末,來作為決定小米播種祭時晨的重要依據,當山櫻花的花芽展露紅色與白色的花苞,此際為播種日的開始並一直延續到山櫻花開始謝花,此際即告播種日的結束。據信若家戶在山櫻花謝後播種者會使小米無法正常成長及受風災的侵襲最終造成無法收穫。
- 小米播種祭(sm’atu)的儀式:分三個工作天—
- 第一日:
早期社群部落準備工作,以各家戶來進行,在第一天下午約五點是祭典的第一階段,各戶要仔細整理好所有播種祭所需要的各種種子(如-小米、玉米、泰雅小黃瓜為主)、工具(如-小鋤頭、 Kiri)。
在殺雞前祭主會先說明: 「我在這裡跟大家說、關於 sm’atu 的 gaga 早期祖先在播種時,要特別注意其 sm’atu 的禁忌。」這些禁忌包括:
(1)不能拿針線不能縫紉衣服(不然會導致疾病以及小米會被蟲吃)。
(2)不能拿剪刀不能拿鐮刀(不然老鼠會把小米吃掉)。
(3)不能掃地洗衣。
(4)女孩子不能編織(不然會導致風災、小米穗會糾纏在一起)。
- 第二日:
翌日清晨,部落各家戶會搗小米糕,但是各家自行食用,而且避免與其他人交談。祭主或家中的主人會步行到小米田先行播種的儀式,會擇一塊面積大約是大人兩個手臂長寬的區域,將玉米先行播種,再將小米播種。
播種前祭主會向著小米田說:「我們現在要來播種,希望會向昨天所獻祭的過程一樣的順利,不會受到風災、鼠害、蟲害,也原諒小孩子在播種中不正經的對話。」小區域的面積播種完後,會把小鋤頭埋在小米田裡面,種子放在工寮裡,完成以上的工作,祭主就回到家中,之後不會在做別的事情,便在家中休息,等待明天的播種。
只有擇一小塊地播種的意義在於其一若沒有預留空地,或所有的耕地都播種,會帶來不吉利的事,嚴重者甚至會造成家裡的傷亡。其二表示還有新地還要播種,及未來還可以來耕種,可以讓我們生存下去。
在這階段的禁忌如下:
(1)不要任意變換播種的方向。
(2)不能說肚子很餓。
(3)不能任意咳嗽。
(4)不能到其他家用餐。
(5)不能和其他人聊天。(不然 qoyat 【福氣】會被人搶走)。
- 第三日:
為播種日,祭主會帶全家人來完成所有播種的工作,祭主會小心翼翼的做好每一個灑種的動作,完成播種後就回到部落,部落中的男人會聚在一起聊天,喝小米酒唱歌。早期各家各自舉行;但現今部落是過著團體的生活,部落是必要集體來進行今年度小米播種祭的工作。
播種的禁忌如下:
(1)不能在小米田裡面打瞌睡。
(2)不能任意大聲喧嘩。
(3)不能咳嗽。
(4)不能踏到尚未播種的小米田。
(5)不能隨意變換播種的位子,播種位子開始到最後要一致。
(6)播種的人不能更換。(要獨自一人完成今天所有播種工作)。
(7)不能停留尚未播種的空地上。(若有人站在上面會成長緩慢)。
(8)不能說肚子餓。
(9)小米田周圍的樹木不能任意砍伐。
(10)不能任意到別的耕地播種(若尚有別的耕地擇次日用新的小米種另行播種)。
(11)不能到別家用餐及不能跟別人聊天,這樣會把 qoyat(機會、福氣)送給別人,或被人拿走。
- 殺雞的儀式:
殺雞的儀式會把家中的一隻雞獻祭給天上的神與祖靈,殺雞時會把雞血放在竹桶內,並將雞血滴在播種所需的種子、小鋤頭、以及滴幾滴在土地上,祈求這一年所有的農物工作能夠順利得到豐收,就像是雞的血一樣帶來更多 qoyat(蒙福)。殺雞最重要的意義在於 qmes(今年會豐收平安,惡靈不會來阻擾)。
晚上會藉由夢占的儀式來作為次日播種的工作,若是夢到溪流就表示小米會豐收,若是不好的夢有的家戶會擇日進行播種。
- 小米後續工作:
- lmahing(間拔):「當小米生長到五片葉子時,我們要去拔草,讓小米生長的距離間隔有順序,如此小米的生長才會很高大,收成會很豐碩。」
- 設置補鼠陷阱:「當小米生長到小米穗要曝出來時(小米將要成熟之際),要在小米田週遭設置設陷阱,為了是避免動物(赤腹松、條紋松鼠、刺鼠)及其他的動物來吃小米。」
- 設置趕鳥器:「當小米穗結實飽滿之前,要到小米田放置趕鳥器,人每天要在那邊看守,為的是避免小鳥( qayu 、 pzit )來吃小米,所以要看守。」
- kmluh(採收):「當小米即將要收成時,會有很多的 GaGa 原則在裡面。採收時不能大聲喧嘩。不能往前方咳授。不能說肚子餓。不能更換採收位置。不能彼此說一把小米的重量很重。這是祖先所流傳下來的。如果我們沒有按照這些 GaGa 原則來採收,今年小米的把數會減少及今年的小米會不夠吃,今年會肚子餓(今年不能溫飽)。」
- 祖靈祭的意義
約7月間小米收割完畢後,各家族人會在頭目家商討舉行祖靈祭的時間,決定日期後,成員會進行狩獵活動以製作醃肉,各家戶則製作小米糕、釀製小米酒,同時請派一人製作儀式當天要使用的大型小米糕。祖靈祭進行當天天亮前部落男子集結聚集,接著由各個不同祖先的後代推派代表,手上拿著插有獸肉、小米糕等祭品的竹子,其他人則跟隨在代表後面。前往祭祀地點的隊伍由頭目、副頭目帶領,沿途呼喊祖父、祖母、先母等過世祖先的親屬稱謂,以邀請部落與路途中所有過世祖先的靈魂一起前往。
祖靈祭由頭目主持獻祭,呼請祖先來享用族人準備的祭品,並保佑族人耕作狩獵豐收,祭祀結束後供品留在當地,並跨過火堆表示與祖靈分開。年輕人先出發返回部落後,頭目、長老會留在原地與祖靈(lyutux)說話,並倒酒給祖靈喝,最後將剩下的酒留在原地。回程時會預先將一個較大的小米糕放在部落外,讓年輕人以山刀戳刺食用,食用完畢後才繼續回到部落。傳統的祖靈祭因為室內葬的關係,祭祀地點位於部落外圍,二十世紀之後喪葬地點改在公共墓園,並禁止部落中舉行祖靈祭,因此祖靈祭也開始由各家在公共墓園中進行。墓園的祭祀是先在墓地獻花與點上蠟燭後,各祖先後裔聚集在放有祭品的樹下。近年來傳統祭儀重新受到重視,部落也重新舉行共同祭祀祖靈的活動。
- 小米(trakis)飲食文化的教育與傳承:
透過「金黃色的世界 Cinbwanan na trakis」此繪本的產出,簡略說明編輯的意旨,並由老師帶領導讀及部落踏查(實地帶領學生至部落小米園及小米戶,或校園裡植栽小米,進行觀察、紀綠及參與…整地、播種、疏苗與拔草、架趕鳥器、收成等)。藉由寓教於樂的過程,讓原住民的學子們拾回習得傳統文化的圖騰與記號。
透過繪本來介紹原住民「小米飲食文化」,藉由繪本情境(圖示)與認知(說明)來簡易說明小米飲食文化,讓小小泰雅主人翁建構小米文化知識。
壹、學習內容:
一、認識環境生態:「小米 trakis」與「稗子 lupi」的差異。
二、祖先刻苦耐勞精神:感受祖先開天闢地的精神。
三、小米播種至收成的過程:知悉小米生長的過程—整地、播種、疏苗、拔草、收成。
四、曬(mugi)穀物的樂趣:運用日曬的生活知識,讓小小泰雅主人翁知悉—(1)「什麼是日曬法」、(2)「穀物為何要日曬」…等。
五、認識「趕鳥器(pkpak)」:趕鳥器的知識與用處。
六、認識「穀倉(khu)」:穀倉的用處。
貳、學習目標:
一、祖先的山林知識:小米與採集的飲食文化。
二、認識「旱稻」與「水稻」的農作物。
三、互助合作的精神:原住民「換工(sbayux)」的制度。
四、傳承敬天敬祖的優良文化:守護大自然與傳承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