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跨領域核心團隊成員嫦玫、玨彥、怡雯、如旻老師四人一起來到了東澳國小,持續耕耘原民學校的民族文化課程。
★喚起舊經驗
延續兩周前的課程,從狩獵主題中老師們提出的三個核心問題開始
講師幫東澳老師們複習了之前提出的學習目標、概念與內容
★找出各年段教學比例
喚起了老師們的舊經驗後,接下來請東澳老師們共同思考三個核心問題在低中高三個年段的比例分配。
從第一個泰雅族為甚麼要狩獵開始?大家覺得低中高應該個占多少比例?
每個人先寫下自己的想法,接著在請東澳老師們看一看彼此寫的,針對比例差異較大的
例如,有老師認為低年級只要20%就好,高年級要50%。請老師們說說自己的想法,再讓不同想法的夥伴們說出自己的看法。
瞭解夥伴的想法後,看看是否接受並調整自己的想法。
最後關於「泰雅族為什麼要狩獵」這部分,低年級50~60%、中年級20~30%、高年級20~30%。
接著同樣步驟討論「如何真正的泰雅人」這個核心問題,最後以加減法推出「如何傳承狩獵文化」這個核心問題的比例。
★聚焦課程價值
請老師們思考:您的課程最重要,要讓學生形成的價值觀是什麼?
請想出一個符合課程重要精隨的詞,可再搭配適當動詞或形容詞。
★劃定期末反思
進行完這個課程,學生可以學習到什麼?
★訂定學生將展現的能力
講師群介紹六種能力類型
第一種反思
第二種創新
第三種敘事
第四種批判
第五種探究
第六種倡議
講師透過舉出簡例讓學校老師們理解,進一步思考,我們要選擇哪一個年級,進行哪種能力展現。
選出年段能力線後,思考讓學生展現各能力線中,各階段所安排的進行的任務。
低年級組和中年級組選擇的是狩獵主題,並皆以敘事能力為主線。高年級組選擇的是海洋資源主題,以創新能力為主。
敘事能力線是讓學生先描繪事件,也是先對要瞭解的事物產生感覺。
接著讓學生同理為什麼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緊接著再讓學生透過轉換視角來思考事件的問題。
最後是反思這樣的行為是否合理,或是可以做什麼樣的努力與改變。
這是整個下午相當燒腦的活動,東澳老師們光是思考能力線中各個任務的安排就絞盡腦汁,
但也透過小組共同討論,思考任務的的安排,以及前後彼此間的關聯性。
以敘事能力來說,先有感而後能同理,同理後角色轉換(轉換視角),最後思考自己這樣的想法對嗎?有沒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過程中雖然辛苦,但從老師的臉上看的出投入思考後獲得的喜悅,感謝跨領域老師們共同陪伴與帶領。
有了課程的核心問題、主要課程的價值觀以及課程的骨架與前後關聯性後,請老師們再思考要教什麼?
能力線下的學習任務要產出什麼樣的內容物,有哪些是提供孩子學習的內容概念或是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教學活動進行?
老師們在轉換視角部分,學生們可以透過田野調查與紀錄片去瞭解大家對泰雅族民族狩獵的迷思。
甚至思考狩獵的合法使用,學生可以討論。
夥伴和主任非常投入,受限於空間還有老師趴在地上寫字調整自己的課程。
接著這些課程要教什麼?怎麼把自己知道的教給孩子們。
在過程中,夥伴們不斷檢視課程彼此的關聯,更讓老師們清楚知道,課程應該從某年級開始,有了能力線之後才能向上或向下找出其他年段能力線應該如何發展。也可以在用同樣方式將低中高年段的課程連接起來,有清楚架構。
這正是將原住民知識體系的內容串起來彼此產生連結,並也能規劃設計出低中高各年段的學習活動,讓人清楚明白。
↑↑↑低年級的設計思考以豐富的山海資源為主。思考如何從認識到同理再到反思調整。
↑↑↑中年級為建立自信的泰雅人,如何思考建立自信這件事。
早期狩獵的方式與現在的現況有不同嗎?
早期狩獵的困難是什麼?和現在獵人的心情有何不同?可以透過校外教學讓孩子走一趟山林,感受先民的辛勞。
↑↑↑高年級以東澳的山林資源為主題,先瞭解當地人、外地人、各年齡者的感受。
接著創意構思 如果是其他人或喜歡什麼樣的行程。試著以行動走過,才能評估成效是否達成。
最後再依據評估試行後調整,思考哪些方法可以解決所遭遇的問題。
今天東澳老師積極投入各項課程思考,共同完成歷程中的任務。
因為有大家的參與,才讓研習順利進行,從活動照片中可以看出東澳老師們是多麼樂在其中。
每個人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老師們是多麼的熱情。
有這群老師共同研發課程,相信未來能以東澳模式為參考,協助更多原民學校建構民族文化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