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6南山國小民族教育實驗課程工作坊3

  • Post category:活動訊息

二月初過年前,國小輔導團跨領域核心團員與原教中心協助南山國小進行『雲霧中的綠寶石』課程討論,而後南山國小利用兩天校內討論時間將民族教育實驗課程架構修正調整其他三大主題軸,四大主題軸,分別為:生活智慧、山林智慧、傳藝智慧、雲霧中的綠寶石。每個大主題軸下又細分為二到三個子題軸。

每次工作坊討論老師們無不絞盡腦汁,就是為了讓課程有國小一到六年級縱的連貫,也因為如此,未來南山國小的民族教育課程才能與大同國中相連結,完整建構泰雅原住民知識體系的課程。

二月初學校已初步討論出生活智慧與雲霧中的綠寶石主題課程架構,本次將討論山林智慧與傳藝智慧兩大主題軸。山林狩獵是許多原住民學校的課程內容,可參閱同樣是原住民族重點學校的課程架構。此外,傳統樂舞學校有專長老師可依照現有課程進行討論。

在獲得大家初步共識下,本次進行傳統工藝子題的討論。

我們一步步進行課程討論

第一步:聚焦課程價值

課程最重要的目標

第二步:劃定期末反思

透過什麼樣的方式達到這麼目標,學生能學到的

第三步:訂定學生將展現的能力

選擇發展什麼樣的能力安排什麼樣的任務在課程中,思考每個環節課程的核心問題

第四步:製作系統圖

在每個核心問題裡,老師準備了哪些素材,哪些可以作為課程設計的內容?

年段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
課程價值探索編織文化認識泰雅工藝傳承編織技藝創造編織藝品,再現彩虹的誓約
期末反思如何從編織文化去認識泰雅傳統工藝如何透過工具,學習並傳承編織技藝如何運用傳統技藝賦予編織新生命
能力線反思能力反思能力+創新能力創新能力
1.設定目標

1.          探索泰雅編織文化

2.          認識生活中的泰雅工藝(編織、藤編)

設定目標

我認為編織重要嗎?

同理需求

為何要運用傳統技法並賦予新生命

2.覺察

1.          為何生活中的泰雅工藝品漸漸流失

2.          編織材料的轉變

3.          傳承技藝的人在哪裡

覺察

1.          我知道為什麼要學編織

2.          我知道有哪些編織的材料與處理

3.          我會使用哪些編織工具

4.          我知道使用平織法的哪些步驟

定義問題

學生未學會傳統編織技法

學生沒創作和設計的經驗

3.反省

1.          思考製作過程的時間、力氣及經濟價值

2.          傳統材料的取得容易嗎?費時?費力?

3.          現在有哪些替代品?多樣化?優缺點?

反省

1.          我了解編織的意義

2.          我會運用各種染料染線

3.          我會使用整經台、整經棒及梭子進行平織

創意構想

學生運用傳統工藝技法創作藝品

4.調整

藉助動手玩發現編織的趣味

發現傳統材料的優點(環保、不易褪色、價值感)

創意構想

我會使用所學的編織技藝,創作自己的編織作品

決定原型

學生創作吊飾、納福、花筒、面紙盒、提籃、元篩、小背簍

5.試行評估

結合校內及對外活動辦理產品發表會

6.反饋修訂

根據工藝達人回饋調整產品

概念製圖

短短兩個小時,南山國小團隊完成了原本半天以上才可以完成的討論,效率極高。返回學校後,老師們可以自行進行曬衣繩的課程架構討論。預計三月十七日我們將討論最後一個子題軸~山林生態。

我們期待南山國小的課程架構也可以作為其他原住民族重點學校的參考,未來宜蘭團隊一起努力讓教育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