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原教中心來到大同國中協助原住民文化公開課觀課
每週四下午都是大同國中的民族文化課程時間
今天進行觀課的分別有七年級美花老師和九年級念慈老師
第一節課觀課是由美花老師教授七年級學生
下午三節課,美花老師的安排是第一節會讓學生了解小米文化的意涵及進行族語教學部分,接著第二三節課會讓學生進行打米的體驗。
第一節課中老師一開始不會先跟學生說太多知識內容,而是讓學生思考關於小米會想到什麼?
可能是黃色、綁、乾、米篩…..
老師可以將這些單字讓學生學習,並同時搭配句型的使用。
過程中感受到老師的用心,事先備課的準備。
例如:
1.字詞的使用
小米是不是可以收割 要黃色才可以
不直接存放小米 而是需要曬乾
需要一把一把 另外綁
打米會用的器具會用杵臼
把殼和米粒分開 所以會用篩米糠
美花老師提到每年六七月小米收成時,會帶學生進行摘穗等活動。
但因為今年的國一學生還為體驗過這樣的活動,所以會先跟孩子們提明年一下時的課程。
也可以透過影片或照片來提一下這部分,讓學生對未來有個期望。
在觀課的過程中,學生能跟著老師學習族語也能學習小米的文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師的族語教學專業能力嶄露無遺,因為班級裡同時有賽考利克的學生,也會有四季泰雅語的學生。
老師需要提醒學生,四季語哪個部份需要修改,更棒的是學生也能自己調整。這就學生的應變能力吧!
第二三節學生開始撥小米,搗小米,將小米去殼。為什麼要做這個課程呢?其實是為了後面的小米美食製作,例如小米粥、小米醃肉、小米酒等。
課程絕對不是一節簡單的內容,而是一連串有系統有脈絡的課程安排。
接下來我們觀課的是九年級的念慈老師,進行的是家的主題。
第一堂課 正面和負面感受
第二堂課 從繪本開始 從巨石傳說到現在的群體 詞彙單字
第三節課 以過去傳統有四個形式 教養的形式 妳長大後會用哪種方式對
觀課這節課想與孩子討論的是家庭的結構
老師先以一本繪本請學生朗讀族語熟悉關於泰雅的家這個主題。
透過繪本讓孩子複習詞彙
透過討論分享不同家長的對待方式,權威 威權 放任 疏離
家的定義 請學生分享,並適時運用族語。
透過這樣公開課,讓其他學校老師看到大同國中在課程上系統性的安排。
課程的實施與設計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大同國中邁入第三年的時間了
課程不斷輪動,我們期盼各重點學校也能將民族文化課程以板塊方式實施,
讓民族文化課程能是一個完整的時間,而非片段的零碎記憶。